今天推荐一部时间比较早、知名度比较低的历史剧,名为《东周列国》,一共有两个篇章:《春秋篇》和《战国篇》,分别诞生于1996年和1997年,是由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大型历史剧。
《东周列国》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、山东聊城双力集团公司联合摄制,沈好放、阎建钢执导,欧阳逸冰、郭启宏、王培公编剧,王绘春、唐国强、何冰、曹培昌、刘威等主演,1996年3月15日《东周列国·春秋篇》首播,1999年4月9日《东周列国·战国篇》首播。
东周列国《春秋篇》与《战国篇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,缓缓展开了中国古代那段纷争不断、英雄辈出的岁月,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听与思想盛宴。
《春秋篇》剧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各国诸侯的争霸之路,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“尊王攘夷”,尽显霸主风范;晋文公重耳历经磨难,终成大业,其中介子推割股啖君、功成身退被焚于绵山的情节,满是忠义与无奈的交织,令人动容。制作团队高度还原春秋时期的服饰、礼仪,朝堂之上的揖让进退、祭祀大典的庄重肃穆,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底蕴,沉浸于历史情境之中。
《战国篇》则呈现出更加激烈残酷的斗争态势。“合纵连横”成为时代关键词,苏秦身佩六国相印、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破纵连横,谋士们穿梭于各国之间,凭借智谋改写着天下格局。战场上,秦军的虎狼之师锐不可当,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又尽显兵家谋略。剧中对人性的刻画愈发深刻,孙膑与庞涓的同门相残,背后是嫉妒与权力欲望的驱使,发人深省。
这两部剧不仅仅是历史的简单复述,它们以深刻立意引发观众对时代变迁、人性善恶、家国大义的思考。在艺术呈现上,实景拍摄、古朴配乐与演员们精湛演技相得益彰,虽年代稍远,画质不及当下,但那份厚重真实感却无可比拟。无论是历史爱好者想要探寻先秦脉络,还是普通观众渴望感受经典剧集魅力,《东周列国春秋篇》与《战国篇》都不容错过,它们带你穿越时空,领略两千多年前的风云激荡。
网友的三点思考:
1、秦扫六合会不会重蹈庚子之变覆辙?
有人说当今国际形势:看似群雄逐鹿,实则春秋五霸;看似春秋五霸,实则三国鼎立;看似三国鼎立,实则楚汉相争;看似楚汉相争,实则秦扫六合。秦若举义旗,主公道而持正义,奋百世之余烈,扬汉人之铁血;则小国倚重,大国敬服;四夷进贡,万邦来朝;龙腾四海,天下必归心也!
这段文字非常振奋人心,可是如果纵观历史,有一场景和这段话也有点类似,那就是庚子之变前的慈禧和晚清奴才也认为他们可以对付众国。
当前各方面都和春秋战国类似,尤其是在人才方面,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纵横大显身手的机会,伍子胥掘墓鞭尸楚平王、范雎逼仇的故事,在当今依然可能再现。
2、华夏“地大物博”吗?或者这样问,“地大物博”是乾隆的视角还是普通民众的视角?
如果华夏真的地大物博,怎么还有为了微小的生存空间一次次的突破下限的悲剧?
1949年建国,经历大跃进(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)、文革等苦难,至改革开放,至2019年底,普通民众不过才过上几十年好日子,普通民众能看到“地大物博”吗?华夏的“地大物博”是不是乾隆这个败家皇帝的视角才能看到?“吾朝地大物博,资源丰富,无须假借海外蛮夷之物以调剂余缺。”这句话也只有乾隆之流的人才配说,因为这句话反应很多问题:制度问题(不受约束的权利的狂妄自大)、分配问题(纳税阶级和食税阶级),最终导致昏君一人误一国的悲剧。
3、假如我活了两千岁我的祖国他是谁?
爱国教育中的“国”具体是指“国家”还是“祖国”?国家和祖国是有很大区别的,如果搞不清它们的区别,也许就有人会有“我爱咱们的国啊,可是谁爱我呀”的困惑。两千年王朝更迭,不过是两个口号之间的较量:一个是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,另一个是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,有人喊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的口号建高楼,就必然有喊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的口号让他楼塌了。直到国父孙中山先生喊出了终结王朝更迭轮回的三民主义口号。伟人已逝,伟人的三民主义实现了吗?
- 公众号内阅读本文
- 关注
元页斋
公众号,发送东周列国
即可获得东周列国:春秋篇.全30集.1996.国语中字
、东周列国:战国篇.全32集.1997.国语中字
资源下载链接和提取码
版权声明:本文归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,请保留原文链接,如有侵权,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管理员删除,管理员收到后会24小时内反馈(软件定制开发、广告合作、版权等其他事宜也可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“元页斋”,发送消息说明情况,管理员会尽快与您联系)